第33期伯藜沙龙:听央视评论员畅谈人生十问
发布时间 :2019-03-26

在这春暖花开的开学之际,伯藜沙龙迫不及待的又和大家见面啦~

新学期要有新气象,3月22日下午,第33期伯藜沙龙,张利伟秘书长给大家请来了重磅嘉宾——徐慨老师,为大家揭秘一位央视评论员的人生抉择。徐慨老师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央视特约评论员,南京大学(北京)紫金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全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特邀理事,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特聘教授。徐慨老师从事传媒业20年,历任南京日报社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央视论坛》特约评论员、《360》栏目主编、央视评论员。

11.jpg

本期沙龙的主题《一位央视评论员的职业抉择》十分特别,吸引了好多同学前来探秘,来自南晓庄、南特、南师大、南农、南理工、南工、江科大共7所项目合作院校的25位陶学子前来揭秘。

一张张老照片翻过,徐慨老师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看着老旧发黄的珍藏照片,同学们眼里都亮晶晶的,不时感慨的唏嘘两声,原来现在充满自信的徐慨老师小时候是这样呀,原来一位能言善辩的央视评论员曾经也有过这么多的挫折,不知不觉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场的气氛也慢慢活跃。

当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接下来的路我该如何走?大学毕业后到底要干什么?徐慨老师仿佛洞悉了大家的想法,他说:“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但却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用自己差点错失理想中学的人生教训,告诫同学们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22.jpg

徐慨老师的本次分享给同学们提出了“人生十问”,这犀利的十个问题在给了同学们思考如何选择的同时也指引了方向,每个选择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都掏出了小本子。其中有一问是“理想和现实,你会拥抱哪一个?”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徐老师的理想从初一开始就是当记者,并为此做了很多很多准备:中学就开始写评论编刊物、大学报道智障儿童生存状况、放弃江苏省电视台留职机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终于在报社实习并抓住机会一跃成为报社的骄傲。徐老师说,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以梦为马,以“苦”为乐,别人认为的苦,其实是自己的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理想。这话让我为之震撼,难怪徐老师能够坚持不住家里,而在报社的办公室一住四年,睡在唯一的电话热线旁,能发稿一万多字,这是因为每天做的都是他最快乐的事儿啊!

除此以外,徐老师其他的几问也同样发人深省,比如“有用的和没用的,哪些要去做?”这个问题是想激励同学们要像个大海绵,不断去学习。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你现在经历的都会转化为你的性格、知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帮你赢得人生的机会。又比如“做焦点还是做背景?”徐老师说,能做焦点要当仁不让;但做焦点同时要体现团队的价值,这意味着做焦点有更大的责任,不要把自己得到的视作理所当然,不要忽视掌声、献花和别人的支持。

沙龙进入尾声,早就按捺不住的同学们开始积极提问,徐慨老师笑称,回答同学们问题比做央视评论员还紧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是,同学问:为什么老师从小就能有理想,有这么清晰的职业定位?徐老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确立理想,提及自己做记者的启蒙是因为一本书,一本小时候最打动他、印象最深刻的书,那本书的作者名字后面有个括号——记者。从那以后萌生了想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能震撼别人的想法,从此开始关注记者是个什么样的职业。有同学称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很多,但都不精,摸不清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徐老师建议他,得发展一个自己的专长,同时拥有很多兴趣,现在找不到方向,是还未到时候。

33.jpg

虽然意犹未尽,但是有开始就有结束,本次伯藜沙龙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借徐慨老师“人生十问”中关于自信一问中的话:希望陶学子们从现在开始能将自信传递出来。未来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都客观认识自己,不卑不亢,做个像徐慨老师一样,自信优秀且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希望大家在人生这道选择题上,做出属于你自己的标准答案;怀着一颗利他的心,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沙龙吧~


撰稿: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