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报道我会五个维度赋能学生成长
发布时间 :2021-07-06 发稿人 :潘玉娇 来源:江苏教育报

2007年起,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与省内22家高校合作设立“伯藜助学金”,从经济、心智、学业、实践、创业5个维度赋能学生成长——

“授鱼”更“授渔”

■本报记者潘玉娇

每周一到周四,南京市玄武区成贤社区的活动室里都会迎来一群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作为学校伯藜学社“微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他们在这里义务为放学的小学生辅导功课,直至父母下班后把孩子接走。志愿者们耐心、专业的服务帮助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受到社区居民一致点赞。“如果把一周活动算作一期,从2019年7月至今,我们已组织了100期。”该校伯藜学社社长、大三学生王健说。

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学生社团,伯藜学社成员均由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受助学生(简称“陶学子”)组成。在接受基金会资助的同时,这些“陶学子”们以各校伯藜学社为平台,提供志愿服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自我,回馈社会。

“这些年,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已从单纯的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这也是我们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资助理念。”基金会执行理事兼秘书长张利伟告诉记者,江苏陶欣伯基金会由新加坡实业家、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陶欣伯于2006年9月在其故乡南京创办。2007年起,基金会围绕“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鼓励回乡创业,服务基层社会”助学宗旨,先后与省内22家高校合作设立“伯藜助学金”,每年为每校50名左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5000元资助金,连续资助4年(专科生3年)。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各高校‘陶学子’组成的资助类社团统一更名为‘伯藜学社’,并为每个学社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据张利伟介绍,目前,全省共有22个伯藜学社,分布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淮阴工学院等22所高校。每个高校都会委派指导教师为学社提供咨询和帮助,基金会工作人员也会及时跟进。

10多年来,伯藜学社的工作机制日渐完善,基金会逐步形成了以伯藜学社为基础平台,以项目制管理为主要形式,从经济、心智、学业、实践、创业5个维度为“陶学子”赋能的资助模式。

“我们学社的活动内容分为三块,志愿服务、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培训。”淮阴工学院伯藜学社社长王成宝介绍说,学校的“陶学子”们每周都和附近的延安路小学举办主题班队会活动,在工科生开展金工实习时,学社推出一系列竞赛和考评,督促大家好好学习,还定期组织“城市挑战赛”等创新创业活动,社员们通过各种渠道购置产品,再采用合适的营销手段把产品卖出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的培训重点也不一样。大一年级重在学习力和执行力的培养,大二年级关注学生的领导组织能力,到了大三、大四年级则强化专业提升,为就业做准备。”

每学期开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学社社长黄鹏飞都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日程安排,并将计划书递交给基金会。“我们的日程排得很满,包括中医高校行、创新创业类培训以及与其他伯藜学社之间的联谊。”黄鹏飞告诉记者,创新创业类培训是社团的“重头戏”,目前就读大三的他,已凭借一款与他人合作研发的医用类App,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比赛的国家级奖项,以及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软件著作权。“这个项目源自社团开展的‘电梯60秒’创意比赛,参赛者要在60秒时间内向评委介绍创业项目并获得认可,我有幸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除了伯藜学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基金会也会提供多个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2015年开始,基金会每年从有创业意愿的“陶学子”中选拔优秀学生,利用暑期赴新加坡管理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创业课程培训。截至2019年,已有239名“陶学子”参训,9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水鹏飞是2016年该项目的一名成员,从新加坡回来以后,他乘着自媒体兴起的东风,创设“爆炸实验室”线上亲子科学实验项目,在今日头条等平台累计吸引粉丝超200万,视频总播放量过6亿,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亲子教育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陶学子”手头如果有合适的自创项目,也可以直接向基金会提出资金申请。南医大“微课堂志愿服务”就是如此。“我们把这个项目看作是社团的特色活动,想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王健说,他们每年可以向基金会申请到数千元资金,还会举办一些知识竞赛类主题活动,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

正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陶学子”们获得了可喜的成长。王成宝坦言,自己从农村走出来,遇事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入伯藜学社后,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人也变得自信起来,“现在要写一个企划案,或者申报一个项目,对我来说驾轻就熟。”王鹏飞认为,伯藜学社就像一个大家庭,作为“家长”,要带好一个团队并不容易,“遇到突发事情时要从容应对,社员有矛盾时要居中调停,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陶学子”们的变化,让张利伟和同事们感到欣慰。“未来,我们将努力开展更多的项目活动,提升‘陶学子’的认知力、学习力、沟通力和创新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服务。希望这些学生在圆满完成学业后,能致力于服务基层,改变家乡面貌,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

QQ图片2021070616505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