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下午2点,开学首期(总第30期)伯藜沙龙在基金会成功举办。考虑到同学们对暑假生活意犹未尽,所以我们紧扣支教话题的热度,给大家来了一场伯藜支教盛宴。本期三位特邀嘉宾,分别是基金会项目一部的郑哲老师、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的王颖老师和南京医科大学伯藜支教团现任队长宋丹妮,三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支教的分享和感悟。
本场沙龙由基金会高冰宁老师担任主持人,12名同学到场参加沙龙。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同学反映下午满课无法来现场参加沙龙,感觉非常可惜,所以采用了空间直播的形式,为同学们带去精彩的分享。直播约一小时,累计206人次观看,3千多次点击喜欢。
沙龙一开始,郑哲老师作为伯藜支教项目的项目经理,展示了伯藜支教项目五年来的成长与可喜可贺的成果。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11名陶学子成为光荣的伯藜支教队员,前往祖国各地开展支教。五年来,伯藜支教队员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包括江苏、河南、贵州、甘肃、广西、四川、安徽、青海、浙江、云南等等,基金会累积投入资助款约63万元。除了资金支持以外,基金会还定期开展支教培训、支教考察等形式的赋能活动。
王颖老师作为伯藜支教项目的志愿者,参与了伯藜支教培训的授课并担任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支教团的指导老师。王老师带来了她与章广的故事,通过展示支教点的实景照片带大家进入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看到屏幕上翻过的一张张照片,不少同学说,景色很美但荒无人烟啊,在那里生活肯定很艰辛。王老师就说:“不要把支教想得很恐怖,只要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支教会是一场令你非常难忘不舍的人生之旅。”除此以外,王老师还从“你觉得支教前要做些什么”问题入手,让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大家代入支教筹备的繁琐细节之中。王老师的课堂活泼欢乐,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打破了现场沉默的气氛,驱赶了大家的羞涩。
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6级陶学子宋丹妮同学曾于2017和2018年两次前往宿迁市泗阳前圩小学进行伯藜支教,是孩子们眼中的“小妮老师”。宋丹妮同学特别喜欢拍照,她收集了很多孩子们的照片,那一张张笑脸带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她说:孩子们的笑脸是对我们支教的最大认可!在说到感悟时,她提到了自己的双重身份,从曾经的支教队员到今年的支教队长,从曾经的青涩到现在的稳重,支教带给了自己太多的成长。“队长不要去争着做‘最苦’的人,我们不是在评选楷模,而是要适度放手,让队员们都得到锻炼。”她体会到,作为队长不仅要懂得多人团队的复杂性,明确分工,将职责对应到人,还要懂得授权艺术。
沙龙进入尾声,到场陶学子们将心中关于支教的困惑一一道出。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他一直困惑的问题:伯藜支教是短期支教,突然地离开会不会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大于收获?郑老师从项目设计角度告诉大家,这就是为什么建议和支教点进行长期定点的合作,定点以后会让孩子们有盼头,知道每一年都会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们来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离别的“伤感”就不会变质为“伤害”。王颖老师解释说:我们设计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这两个环节也是为了针对离别难的现象,营造仪式感,帮助孩子们建立支教起止时间的意识,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小老师们的离别。
3月动员,4月组队,5月义卖,6月培训,7月成行。宋丹妮同学带队南医大伯藜支教,嫣然一笑,不悔于心。王老师参加南中医伯藜支教,一口气瘦下十几斤。她说,伯藜支教是我参加过的最纯粹的支教。郑老师回忆起多年前的支教经历,依旧感动于心间。这期伯藜沙龙是一场充满爱的支教回顾。
撰稿: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