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半年后,2020届陶学子就业率89.8%
发布时间 :2021-04-16

日前,我会完成对2020届陶校友的毕业半年综合调查,并形成问卷分析报告。依据666份有效问卷,2020届陶校友就业率显示为89.8%,低于去年水平;同时,我们发现2020届陶校友在内地升学的比例攀升至41.6%,创2016届以来的历史新高。

有效问卷666份

2021年1月至2月,我会对2020届陶校友开展了综合问卷调查,摸底2020届陶校友在毕业半年后的个人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平台,通过邮件发送网络问卷,邀请22所项目合作院校的2020届陶校友参与调查。共发出问卷992份,收到有效答卷666份,有效回收率为67.1%。较2019届陶学子毕业半年问卷61.4%的有效回收率提高5.7个百分点。

分析报告根据问卷数据从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发展规划、毕业陶学子流动情况、就业情况、基金会效果评估、校友需求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审慎的分析,以表格及图形等方式对相关分析结果进行了展示。

继续深造比例攀升

从毕业去向(666人)来看,“在内地工作”的毕业生占44.1%,“在内地升学”占41.6%,“自由职业”占2.4%,“自主创业”占1.1%,“出国、出境学习”占0.6%,尚有10.2%的毕业生正在“待业”。

对比2016届至2020届的毕业去向数据,可以看出“在内地工作”的比例逐年下滑,而“在内地升学”和“待业”的比例逐年攀升。

图片1.png

从就业地区的选择动机(294人)来看,毕业生的首要动机是“大城市,发展机会大”(38.78%),其次“希望回乡发展”(34.35%),第三是“家庭因素”(32.65%)。

从陶学子职业现状(294人)来看,位列前三的职业分别为“教师”(31%)、“技术/研发人员”(16%)和“文职/办事人员”(9%)。自2017届至今,陶学子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逐年攀升,职业为“技术/研发人员”的比例逐年下降。

就业困难大不大?

针对“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这一多选题,294份有效问卷显示,“缺乏实践经验”是陶校友的最大障碍,占比57.48%;其次是“适合自己的招聘职位太少”,占比39.46%;第三是“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比37.76%。

图片2.png

针对就业歧视的摸底显示,约32%的毕业生表示遭遇过就业歧视,68%的同学则没有此种经历。在遭遇过的就业歧视类型中,64.21%涉及学历层次,62.11%涉及毕业院校,49.47%涉及工作经验。

问及“你希望得到哪些就业服务”时,294份回复中,有71.8%的毕业生希望提供“就业信息”服务,60.5%希望提供“就业培训”,49.3%希望提供“就业见习”。

就业质量高不高?

针对陶学子的就业质量,本次调查从就业单位性质、福利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294人中,有133位(45%)陶学子在“民营企业”工作,有77位(26%)在“事业单位”工作,有49位(16%)在“国有企业”工作。

为了解陶校友的福利待遇情况,问卷从月收入、劳动合同、五险一金、工作时长四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其中,我们发现陶校友的平均薪资逐年增加,但仍然是“收入少于预期”的。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针对目前这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294份有效问卷,其中198位(67%)陶学子表示“符合”,有96位(32%)陶学子表示“不符合”。相较2019届,2020届毕业生选择“符合”职业期待的比例有所下降。

图片13.png

就业后的自我评价

就业后,毕业生们对个人发展与能力提升有了新的认识。针对“你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有哪些”,294份问卷的选择依次为沟通力(83.67%)、学习力(73.13%)、创新力(70.07%)、认知力(62.93%)。

图片3.png

针对“你认为需要提高的职业素养”,排序依次为“自我管理”“做事方式”“适应环境”“工作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个人品质”等。

图片4.png

针对“你认为需要加强学习的知识”,排序依次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跨学科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现代科技基础知识”。2017届至今,专业基础知识一直是陶学子们认为自己毕业后最需要加强学习的知识。

图片5.png

伯藜学社带来什么

在666份有效问卷中,有610人(92%)至少在伯藜学社/其他社团/校院班等组织中担任过学生骨干,其中有316位(47%)担任过伯藜学社骨干,165人(25%)同时在三类组织担任过骨干;有56人(8%)未在上述三类组织担任过骨干。

图片6.png

再考察项目经历,有20.72%的同学作为队长/负责人申请到过基金会的假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和伯藜支教的立项活动。

图片8.png

带着陶学子的学生骨干“身份”会影响其“参加伯藜学社或者基金会的项目活动为自己能力带来增值”的自评估分值的假设,我会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交叉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担任过各类学生骨干、成功申请过/参与过校园文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陶学子,自评分均要高于未担任或未参加过项目活动的陶学子。

图片7.png

图片9.png

陶校友们普遍认为,在伯藜助学金减轻了经济压力之外,我会还带来了其他“正能量”:包括55.11%的“能力提升”、54.35%的“给学习带来了帮助”、50.9%的“实践机会”、50.75%的“学社朋辈支持”、47.9%的“缓解了心理压力”,以及38.59%的“自信心提升”等等。这些指标较好的呼应了基金会提出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之五大赋能,即经济赋能、心智赋能、学业赋能、实践赋能和创新赋能。

图片10.png

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是我会评估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打造有效公益的模式,用数据来说明基金会“社团化育人”和“项目化育人”的成果,我会自2017年以来,每年对新进的陶学子新生、大四年级陶学子、毕业半年的陶校友和毕业三年的陶校友进行问卷调查,我会希望通过这些问卷调查,了解陶学子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项目活动,有效提升陶学子们的“认知力、学习力、沟通力和创新力”,加强与项目合作伙伴学校的协同,将陶学子培养成人、成才、成业。

最后,我会对协助完成问卷调查的各位老师和各位陶学子,以及参与研究的刘玢博士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