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16日,为期4天的2021伯藜传播夏令营在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大会议室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教师,向来自20所项目合作院校的44位陶学子传授新媒体内容传播的相关知识。此外,在基金会老师们的组织下,营员们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精心准备“PEELI传媒竞标大作战”,经投票评出胜利队伍。
专门针对伯藜学社文宣骨干培训的公益项目自2015年至今不断更迭,从起初的骨干大会,到2017年的骨干培训班,至2019年演变为传播夏令营,2020年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自学视频课……2021伯藜传播夏令营就这样在大家的期待中走来了。这一次,我们线下相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得失,交流经验;学习大咖,快速成长。
基金会的老师和志愿者们为学员们贴心准备了入营物料、餐券、手环。小陶们在完成签到后,拍摄照片、绘制自己的专属信封。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对话秘书长,走近基金会
前期,项目组收集到陶学子关于基金会的各种好奇的点,由郭蓓蓓老师作为代表向基金会秘书长张利伟老师现场提问。针对基金会的发展历程、22所合作院校的确立、伯藜学社的创建、毕业陶学子回乡创业的故事等等,张利伟秘书长娓娓道来。既拉近了大家与秘书长的距离,也使得陶爷爷和基金会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关于陶学子的选拔标准,他强调需求性,即关注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家庭,“不是选拔现在最优秀的你,而是希望选择了你之后,通过培养,让你变得更优秀。”在对话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和基金会的渊源。对于参加传播夏令营的小陶,张利伟秘书长期待他们可以在参营期间学到知识、技能,在学社中发挥才能,扩大伯藜学社的影响力,做一名传播小能手,并在未来能够成人、成才、成业。
即兴表演,展现自我
如何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中让别人印象深刻?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唐瀚老师给出建议:将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形象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接着,他带领各小组进行了两个小游戏,一是五级动物进化论,同级动物可以通过剪刀石头布进行升级,最后蜕变为人;二是通过眼神示意传瓶子的小游戏,以此培养小组的合作默契、凝聚力。一系列动作小游戏让同学们迅速熟络起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他回来了”“毕业在宿舍的最后一晚”等题目,各组成员在限时2分钟的准备后完成即兴戏剧表演,这充分考验小伙伴们彼此之间合作的默契、现场沟通、倾听、传递信息等能力,为后续“PEELI传媒竞标大作战”的团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小组拿到选题之后,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商讨了小剧场,紧跟时事,结合疫情、亲情,在短短的5分钟情景剧表演里展示了不一样的精神内核。
采访能解决什么问题?
7月14日上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海燕教授的讲座围绕 “讲好新闻故事”展开。如何找到一个新闻故事?周老师从学习、生活、探索你的城市和更广大的世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给学员们的选题更多的启发。她希望学员们要有探索世界的欲望,除了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外,与人打交道、解决问题的韧性、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也很重要。如何进行采访?周老师建议在区分事实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或鉴别,并从事实、情绪、探讨等三个层面进行采访。
各个小组结合周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讨论、确定各自感兴趣的选题,并设计相应的采访方案,在小组展示后,周老师分别给出评价和建议。面对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周海燕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发现短板,并积极补正。她还鼓励同学们多走出去,关注日新月异的世界。
短视频,深奥义
7月14日下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晓峰老师从自己曾经每天拍摄同一条路说起,引申到拍摄短视频需要经常以“框”的角度去观察,永远保持着好奇心。在展示众多优秀短视频作品后,同学们第一次发现运镜转场可以如此多样,电影的结局也可以是跳出常规的开放性结局,令人惊叹不已。
李晓峰老师从剧本、制作、表导三个环节把握短视频的创作。李老师认为编剧要具备视听思维,“拍摄就是剪辑”,关注故事的结构和画面的想象空间。“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他建议宏观选题、微观取材。主题不要想得很复杂,要进入人的心灵,因为最平凡的情感永远能构成最伟大的主题。关于人物设置,他提出三角形矛盾结构:主角、对手、英雄,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制作环节,李老师认为摄影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把世界放在框里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导演的职能,李老师强调这更多是指场面调度,即协调一级运动和二级运动的关系。在实操部分,李晓峰老师特别分享了个人独家法宝,即剪辑软件常用快捷键组合。
举起相机去捕捉
7月15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汤天明老师以一张Q版的自我画像为载体,开启其生动风趣、干货满满的工作坊。从过去因摆拍的而闹出笑话的反例,到看起来不那么中规中矩的优秀摄影作品,同学们在老师的解说下,不仅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有了顿悟,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实践。
随着科技的进步,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个人行为,实现社会管理,汤天明老师首先提到了“视觉政治”这一概念。他建议学员们在拍摄时注意纪实性、见证性、艺术性,体现真实感和现场感。他以高校新生报到现场“绿色通道”的新闻照片引出视觉伦理的话题,建议学员们在拍摄时注意人文关怀,即以人为目的的价值理性和价值感性。
什么光适合拍摄人物?汤老师提到前侧光,这种光可以产生明暗对比,使得画面更立体。如何应对不同场景的拍摄?他结合自己的拍摄作品,分别给出晚会摄影、合影等场面的建议。汤老师还分享了一些摄影小技巧,比如活动跟拍基本法则:广角+最佳角度等;抓拍可以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寻找不一样的角度。
新媒体,心运营
7月15日下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郑佳雯老师的一句句流行语让会议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幽默之外,更是老师对新媒体运营的指导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十分敬佩。
郑佳雯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带领学员们思考自媒体和机构媒体的不同,她倡导学员们根据传播媒体的属性,制作不同的宣传规划。对于热点事件的策划,她以公众号“NJU核真录”的案例为例,建议学员们在不具备调查独家性的优势下做事件梳理。在公众号运营方面,她强调要明确受众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卖点。
在最后的小组公众号策划环节,同学将专业知识与运营相结合,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郑佳雯老师对此给予了肯定,也点出了可以改进之处。
炉边对话,轻松温暖
7月16日上午,陈超金老师与南京医科大学王健、南京师范大学王博这两位资深社员,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探讨了学社新媒体运营中遇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定义伯藜学社公众号?怎样实现宣传的创新突破?如何合理化、有效分工……两位学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分别给出解答。他们既鼓励大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又提倡先保持稳步运营再寻求创新。其他同学也积极吸收两位的优秀分享,促进了彼此之间进一步的学习与交流。
PEELI传媒竞标大作战
在夏令营举办的4天课余时间里,还穿插着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小组竞赛环节。在郭蓓蓓老师的组织下,学员们区分策划、文案、创意设计、拍摄、剪辑类个人专长,根据特长自由组队,形成8个小组,两两一组分别围绕伯藜学徽、便利贴、布袋、文化衫四个主题展开传播方案竞标,最终以运营方案和视频初稿形式进行创意展示。
各个小组积极备赛,为宣传伯藜文创产品精心制定了方案,并于最后一天上午进行最终的比拼。每个展示作品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也都充满了惊喜。其中,“便利贴女孩”的设计获得了大部分同学与郑佳雯老师的认可,它赋予了产品更深的奥义,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产品表面。这也给了其他同学启示,提供了策划新思路。
结业与尾声
活动最后,基金会刘欣老师、郭蓓蓓老师、陈超金老师为学员们颁发精美的结业证书,为获奖小组颁发奖品。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入营的收获与感受,除了干货满满的传播知识、技能以外,小陶们也在这里收获了友情。学社之间互相加粉、在团队工作筹备中度过的生日、信封里的小伙伴的来信、合影留念……都是美好的见证。
伯藜传播夏令营项目希望各位宣传小陶们将参营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分享传播给学社的其他小伙伴,并运用到实践上,做一名传播小能手,扩大伯藜学社的影响力。也欢迎小陶们多供稿,多传播,加入基金会志愿者大家庭。
撰稿 崔纯娟 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