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火烧圆明园后流失海外的《捣练图》,大家知道它目前收藏在哪个博物馆么?”方颖老师问题一抛出,8(3)班教室瞬间沸腾了,吱呀的风扇声淹没在抢答声中。而这样的场景在盐城滨海港城初级中学暑期支教活动中轮番上映。
据悉,这是我校院伯藜学社时隔五年的又一次暑期支教活动,10名受到江苏陶欣伯助学金会资助的在校陶学子无惧炎日,满怀青春理想,携手奔赴海滨小镇支教中学,共同开启15天的支教美好时光。
情系支教,天南海北相聚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支教活动重启以来,伯藜学社便开始紧锣密鼓准备起来。从前期的宣传答疑工作,到人员的遴选面试;从联系支教合作学校,到规划具体的行程及住宿方案;从校内试讲,到奔赴南京参加2023“伯藜支教”线下培训班……学社支教团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持续跟进,为打造即将到来的相遇共同努力。
小佳、胜英是来自贵州黔西南的老乡,学期结束后主动申请留校10余日进行支教物资准备;小丁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放弃与家人欢度古尔邦节,连续乘坐16小时硬座,与来自省内各市的7名“小陶”在盐会师,再续今夏伯藜支教情。
双向奔赴,青春相伴共成长
在奔赴港城初级中学的路上,团队成员们一直在想为期15天的支教到底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当踏入港中校园,走上三尺讲台后,团队成员们的答案好像越来越清晰……
支教的前几天,支教小老师们难免心中忐忑,但是学生们期待与善意的目光,热烈且喜悦的掌声,让他们逐渐放松。舒洋老师的音乐课不仅有基本乐理知识的介绍,还有陕北民歌片段的欣赏,学生们陶醉其中;美术课上,方颖老师将民间美术娓娓道来,一张张美轮美奂的民间美术剪影,让学生们惊叹折服;说起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书法课上,小魏老师以李商隐的一首名诗《无题》让学生们在书法中细细感受中国文化,体会古人心境,传承文化精神……
相得益彰,支教自教终难忘
在父母缺位、师资不足、长辈无力辅导的情况下,小老师们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与精彩。同时,他们也从孩子们身上学会感恩、尊重以及那份单纯的快乐……胜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之旅,过程中充满新奇和未知,会好奇自己有一群怎样的学生,也会担心自己无法上好一堂课,但在真正接触学生时,紧张也会随着学生的笑脸而缓解消失……”“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成为受助的陶学子,时刻感佩于心。港城初级中学是我的初中母校,伯藜暑期支教来得太及时,我迫不及待想用学到的新知识陪伴母校的弟弟妹妹们渡过一个有意义的夏日”家在支教地的霜林谈到支教初衷如是说道。
阔别五年,我校陶学子接过陶校友支教接力棒,在服务乡镇基础教育的舞台上去探索、去传承,尝试用短暂但有意义的时光认真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来一场思想与灵魂的欢乐碰撞,留下支教与自教的终身难忘,青春相伴共同成长。
附:中青在线转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