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温暖持续传递——江科大伯藜学社全力支持桑旦顿珠寒假支教
发布时间 :2018-01-19

这是你的一份经历,你就这样踏入了一个或一群孩子的生命,几个月的时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对你最大的依恋和期待。

——伯藜支教感言


当《中国青年报》将藏族陶学子桑旦顿珠自发返乡支教的故事传遍祖国大地之后,他的爱心义举不再是少数人的奋斗。

为了帮助与支持陶学子桑旦顿珠延续假期支教活动,2017年12月,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举办了平安夜苹果义卖活动,在陶学子的努力以及广大校友的支持下,大家为桑旦顿珠的支教项目筹得了1050元善款。为了藏区的孩子,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给予桑旦顿珠最大的支持,帮他完善和改进了支教策划书、课程安排和招生计划,为他的支教工作尽己所能,添砖加瓦。

寒假一到,桑旦顿珠迫不及待地踏上回乡之路。乡亲们帮助他打扫教室、购置桌椅、准备教具,村干部帮助他招生登记。很快,新教师窗明几净,桑旦顿珠还收到了很多报名表!

未命名_meitu_0.jpg

桑旦顿珠,一个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大男孩。出身寒门的他,有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信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满足家乡的孩子们对更丰富知识的渴望。他感恩每一位帮助他的人,同时他也怀着这颗感恩之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他,不仅是一名光荣的陶学子,更是一个心怀责任与担当、知感恩懂奉献的楷模。

据桑旦顿珠本人讲述:“之所以会产生支教的想法,是因为伯藜组织的支教活动让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在支教分享会上,每个参加支教的同学侃侃而谈让我对支教产生了强烈的向往,那时我就想,我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报答对我有恩的人或者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去年寒假,桑旦顿珠默默独自扛起了组建一个当地支教团队的重任。然而,当时的支教活动面临着重重困难。假期有限的条件、家乡有限的设施都给他们的支教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没有场地,就去清扫田地旁的晒谷场;没有椅子,便去找当地电影放映场联系租借;没有桌子,便请小朋友自己携带简易小桌子;没有黑板,学校也已放假,只好又请村长帮忙联系校长,向学校借用黑板……种种艰难,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深刻体现。桑旦凭着自己的坚持主动,加之解决问题机动灵活,度过了最艰难的困境,并坚持了下去。

桑旦顿珠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京江晚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续我们也会跟进追踪。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立己达人”的资助育人口号在桑旦顿珠身上得到了阐释,他是所有陶学子的榜样。基金会和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也将全力资助桑旦顿珠的支教活动。

伯藜学社用此次筹款购买了书本,并帮助改进了支教计划、充实了课程内容。这些帮助虽然微不足道,但因为有了我们的相伴,在那个遥远的村庄,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将更加宽广。我们相信,平凡的我们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再平凡,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内心,这些可爱的农村小孩,都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如此付出的人都应得到最真挚的感恩,感谢他们的努力和爱心。愿每个人像桑旦顿珠一样,常怀感恩之心,常显奉献之情。


供稿:姚文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