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刊发江科大陶学子返乡支教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9-05

2017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共青视点”刊登了江苏科技大学陶学子桑旦顿珠自发返乡支教的故事。他的故事如今从江苏走到了全国,唤起了更多学子回报社会、服务家乡的热情。

在媒体报道之前,小筑专访率先采写到桑旦顿珠本人,他的朴实与真诚打动人心,他的事迹曾先后被《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报道。

《中国青年报》报道原文如下:


中国青年报版面.png

采访桑旦顿珠.jpg


http://zqb.cyol.com/html/2017-07/17/nw.D110000zgqnb_20170717_3-07.htm


藏族大男孩桑旦顿珠的返乡支教之旅

通讯员 黄淑贞 王琳

桑旦顿珠,一个积极阳光的大男孩,同学们亲切地叫他:桑旦。2017年暑期伊始,桑旦顿珠又返回家乡继续支教。他来自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噶侧村,2017年寒假返乡支教的桑旦顿珠让村里的孩子至今念念不忘,2017年夏天,刚放暑假,桑旦顿珠立刻收拾行囊继续返乡支教。

桑旦顿珠家里有5个孩子,父亲伤残,母亲病重。在社会各方的资助下,他千里迢迢来到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读书。


返乡支教源于一次分享会

上学期期末考试一结束,桑旦顿珠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对父亲边觉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爸爸,我要给村里的孩子教书,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支教。”

桑旦顿珠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上过学,他们以家里的“大学生”为骄傲。儿子的决定,他们觉得总是有道理的。敦厚的边觉对桑旦顿珠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既然作了决定,就要负责到底,把事情做到最好。”父亲的要求虽高,但桑旦顿珠听来却十分高兴。如果一件事得不到父亲的支持,他的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

为了这次返乡支教,桑旦顿珠早就默默准备了全套计划:老师怎么找,课程教什么,孩子如何招,经费从哪里来,遇到阻力怎么办……村委会听罢他的想法,再一看他竟然拿出了汉藏双语的策划书,还有招生宣传,准备挺充分。村长贡觉索朗立刻点了头。

2016年夏天,桑旦顿珠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曾组织部分陶学子去河南周口支教。当时,作为伯藜学社陶学子的桑旦顿珠并没有参加。可是,在支教队圆满完成任务并组织分享会后,桑旦顿珠坐不住了。支教队的同学讲怎样与孩子们互动,怎样循循善诱,再到亲眼目睹孩子们一步步变得更懂事,喜悦与自豪都洋溢在队员们的脸上。当时桑旦就想,“我也可以这样做!”

桑旦顿珠把支教的想法在伯藜学社一说,大家都很赞成,有经验的同学,纷纷帮助他一起做方案。

2017年1月,恰嘎(桑旦家乡所在的小村)支教联盟顺利组建。支教联盟由桑旦顿珠牵头,组织了来自江科大、西藏大学、西南财大、西藏警校、西藏民族大学等共计6位藏族小伙伴。

村长贡觉索朗的开明为支教计划减少了相当大的阻力。桑旦顿珠介绍说:“主要经费由驻村工作组提供,差不多2000多元,主要用于支教结束的考试,给学生买点小奖励、文具、体育用具。”

然而,噶侧村条件有限,时间也太紧张。“上课场地、桌椅、黑板都是问题。”桑旦说,“当地学校已经放假,设备、教室全都用不了。”没有场地,就去清扫田地旁的晒谷场;没有椅子,便去找电影放映场租借;没有桌子,就请小朋友从家搬来;没有黑板,就找当地校长借了一个……桑旦凭着自己的坚持,把最艰难的前期撑过来了。

村民奔走相告,前来报到的孩子从预计的30人猛增到60人,孩子们都被这群“上过大学”“知道很多东西”的大哥哥们吸引了。


让他们学有所获是最大的心愿

上什么课呢?大家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桑旦说:“一个月的时间教不了孩子太多理论。我们能带给孩子的,就是自己在外面见到的、学到的相对开放的思想与精神。”当地孩子相对内向、性格拘谨,跟大人、生人谈话总是结巴,上课回答问题都会脸红。为此,桑旦想出了发小礼物鼓励孩子们主动站起来发言的办法,激发他们的活泼天性。“我想让他们变得开朗奔放,从小学会打开看世界的视野。”桑旦说。

孩子们来自不同村落,年龄也不同,但班级只有一个。支教队设计了很多课程,包括藏文、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寒假作业辅导,涵盖小学和初中课程。课外,还安排了丰富的拓展知识讲座,以及游戏。

总有孩子顽皮、不服管。桑旦毫不手软,叫来家长帮助孩子投入到“课堂”中来。他说:“既然我办了这个班,我就应该为所有班上的孩子负责,管理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其实,为了让孩子们爱听、想学,桑旦动了不少脑筋。每天备课,他都特意学习两篇当地故事集《阿古顿巴》里的故事,第二天讲给孩子们听。“小孩子对故事总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惩恶扬善的事迹。”桑旦微笑着说,阿古顿巴以智慧著称,往往能抓住富人贪婪、吝啬、好色等弱点,运用智谋巧妙地施以惩罚。

桑旦的努力奏效了,“结业考试”孩子们都考得不错,“他们还是学进去了,我很欣慰”。


支教就是我的感恩

带着孩子们的恋恋不舍,桑旦回校进入新的学期。与同学们谈到为什么要返乡支教,他不断重复着感恩两个字。他提到自己生命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陌生人”,在新加坡有个陶爷爷(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出资人),在镇江还有个杨爷爷。

桑旦顿珠说:“镇江的杨荣利爷爷家里很困难,但仍然坚持长期帮助我。我每个月都去看望他,向他汇报学习情况,聊聊人生规划,有时也带点家乡特产。”

“我深深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榜样。我的支教,就是我的感恩,我的回报。”桑旦真挚地,一遍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