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月,17支伯藜支教团圆满完成支教任务
发布时间 :2017-08-31

盛夏酷暑,教室里没有空调,操场上没有篮球架。一群大学生深入偏远乡村,与当地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现在的他们,就是曾经的我们。我来自乡村,更能体会开阔眼界的意义。”一位支教队员这样回顾道。

2017年暑假,由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的17支伯藜支教团在广西、贵州、云南、江苏、浙江、河南、甘肃等7省的偏远乡村开展支教活动。其中,盐城工学院“青春须远行,为爱注真情”伯藜支教团、南京理工大学伯藜支教团、南京工业大学伯藜支教暨河南省商丘市农村基础教育困境与出路调研团、南京林业大学伯藜支教团、南通大学伯藜天水支教服务团等分别入选江苏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


那些花儿笑了,吃点苦算什么

回眸一笑百媚生_meitu_1.jpg

“孩子们,你们的笑容是最棒的礼物。”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王静的支教日记道出了很多支教团成员的心声。

四年级的李金关一时沉默内向,一时调皮捣蛋,总也不配合;然而支教队员家访的那一刻,他畅快地笑了,骄傲地展示一墙的奖状和荣获第一名的作文。

去年曾经闹“失踪”的五年级陈优,封闭了自己的心门,直到支教老师与她每天交换自己的日记。这一次,她终于露出明媚的笑容。

让孩子打开心门是令支教队员们一直困扰的难题,在通过了面试关、教案关、教学关之后,他们这才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表的不易。“相见恨晚,”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队员赵晓晓说,“我和孩子们互相学习。”

此次伯藜支教对于队员们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他们面临着艰苦的支教环境、高温的天气、还有长途奔波的劳累。

在前往昆明的途中,铁路突发塌方,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乘坐的火车在湖南境内滞留了12个小时;食物所剩无几,连续三晚在硬座凑乎着睡,寻甸当地的低温也超出想象,所有这一切都在锻炼着队员们的意志。“虽然一路上承受着思念、担心和饥饿,但是我们深知自己的责任。”王静说道。

一阵暴雨雷鸣过后,变压器被烧坏,全村断电停水一周,江苏师范大学伯藜支教团队员们七天没有吃上一顿热饭,但他们仍然坚持每晚在烛光中批改学生的作业,备课直到半夜,烛光如同星辰照亮了西洋村之夜。学生陶月恒的父亲感谢他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不为别的,是为了孩子,没有一个选择退缩。你们好样的!”

 

筹备工作长达数月

师生互动_meitu_1.jpg

早在5月,基金会便组织了统一的支教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班级建设和师生关系、安全教育等。其中,基金会特别邀请了曾在腾冲支教的许贤明老师为支教队员们讲解《了解乡村》课程,帮助大家站在农村经济社会研究的广阔背景上看待支教。

为了提高伯藜支教的专业度,17支伯藜支教团分别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充分准备,包括队员选拔、内部培训、义卖捐款、社会团体联合、与支教地签约、提前开家长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募捐的消息在朋友圈传开后,一位远在济南的大四女生把自己的电子琴也捐了出来。从济南快递到盐城,又从盐城被支教队员背到云南寻甸,7月11日,这架电子琴被送到马嘎村一家三姐弟的手中。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则得到了南通市“爱馨妈妈”公益团队的经费支持和生活帮助,对利用其他社会爱心力量支持伯藜支教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课程设置方面,伯藜支教倡导素质教育,旨在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各个支教团除了提供语数外等课程辅导以外,还更多地安排了科学、书法、美术、健康、安全、生活常识、体育、舞蹈等丰富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支教,激发和提高山区小朋友对学习的热情,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和发展的欲望。”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队长刘朝刚说道。


他们是曾经的被支教者

挂牌仪式.jpg

“我刚大学毕业,总想着为祖国、为社会做些什么。所以,我从新疆来到贵州,坐了6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感受着与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那里是我的梦想开始的地方。”江苏师范大学陶学子塞迪古丽用心热爱着自己班上的孩子,她在凌晨两点挑灯回复学生日记,一边写一边感动落泪。

伯藜支教与其他支教不同,支教队员们家境贫寒,从小担起生活的重担,体验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他们在伯藜助学金、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等多种渠道资助、扶持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分外珍惜读书的机会,也希望把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带到更多的乡村,仿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孩子的淳朴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产生了支教的念头。”南京理工大学伯藜支教团队长谢苗苗家在河南农村,清楚地记得自己儿时“被支教”的经历,希望通过支教的形式传递爱心,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连续三年了,他们在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刘湾村庄刘小学支教,并实现了支教点挂牌。

在甘肃天水甘谷县,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成员全部挤住在陶学子魏雪的家里。在董家坪小学支教的经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当地缺水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极大困难。此前,他们已分别在广西三江、河南固始进行暑期支教。


伯藜支教的内涵逐年丰富

社会实践_meitu_1.jpg

“作为一名师范生,每一次支教都给我不同的感悟。”队长周金菊介绍,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逐年积累经验,提出支教体系由特色课程、德育教学、素质拓展、公益服务、社会调研等五种形式组成的构想,并在支教的同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健康的卫生知识、科学的心理帮扶等元素渗透到偏远山区。

江苏师范大学伯藜支教团不久前刚结束在贵州省黔西南兴仁县西洋村西洋小学的支教。他们不仅将“多彩课堂”带到乡村校园,而且组成了留守儿童调研小组,开展了“回访老红军,致敬建军90周年”等特色活动。通过对20处调研点的3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家访,在案例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支教团发挥专业特长建立了“心理团辅”小组,对部分孩子实施了“一对一干预”。

南京农业大学伯藜支教团在支教间隙对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的西瓜产业链进行了调研;农学专业的队员还下地观察西瓜感病植株,并向农户介绍了南农专家提供的“南农益农”移动服务平台,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伯藜支教团提出在支教的同时“保护乡村”的明确思路,他们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妙源村支教,积极参与“暑假来吧”文教互哺平台把支教做得有声有色,并寻访非遗立春祭传人,深度融入乡村文化。

2017年的伯藜支教,涉及17所江苏高校、17个支教团,其社会实践内容各有各的形式和特色。基金会秘书长张利伟介绍:“资助伯藜支教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基金会和项目合作院校协同育人的工作,在为支教地孩子们打开一片看得见的天空的同时,增加陶学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陶学子服务社会、反哺社会的能力。”


临别,泗阳县史集小学夏同学给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支教团的队员写了这样一封信:“小龙老师,我觉得你是所有老师中最帅的一位老师,我很想要你的签名。如果你不给我签名,我就会把之前说你帅的话收回去……”

可爱的孩子们,明年伯藜支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