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藜支教项目交流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6-09-25

2016年9月21日,我会召开了2016伯藜支教总结会议,来自9所项目合作院校的带队老师以及伯藜支教团19名主要成员参加了本次总结交流会议,本次总结交流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建设“伯藜支教”的品牌,提升陶学子的能力并为偏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DSC03531.jpg

首先,7支伯藜支教团的代表分享了支教经历。南京师范大学的陶学子在团长魏婷的带领下前往她的家乡青海门源县进行支教,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并与当地政府各部门达成一致,整个支教过程都较为顺利。返校后,他们对项目进行整理并申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进入全国前四百名。南京理工大学的伯藜支教团长吴宣伊也带领陶学子们奔赴自己的家乡——江苏泗阳,在“立己达人,传播梦想”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些列丰富多彩的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虽然一度高温难耐,但是陶学子与支教学生都在坚持中成长了。同样在江苏泗阳的还有南京医科大学伯藜支教团,祝莹作为代表分享了支教的喜怒哀乐,目前所有支教团成员打算国庆进行一次回访。南京工业大学支教团长闫波涛在分享中提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不但进行了家访,还完成了一份留守儿童调研分析报告。当地政府非常希望支教的大学生能够在调研中得出一些结论,以帮助精准扶贫项目。南京林业大学的团长李瑜谈到了因语言不通给家访造成的困难。南京农业大学的陶学子郭奇谈到,支教团能否成够一个重要因素是分工,团员能否融洽相处并各司其职,决定了支教的效果。最后,江苏师范大学的带队老师邵林玉谈到了支教中对当地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问题,由于短期支教难以在学业上取得太大成果,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DSC03572.jpg

分享结束后,与会人员开始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南京工业大学的带队老师汪俞晨谈了自己的几点观察,首先是陶学子必须明确短期支教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再决定支教内容与形式。由于二十几天或一个月能给小学生带来的改变有限,因此开拓视野,使他们对大学以及未来充满希望才是真正的目的。其次,在选拔人员的时候,团长需要考虑队员的体能、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讲课的技巧也一样重要,只有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都很高的陶学子才适合参与到支教中。因此,汪老师建议今后前期的准备、培训需要更详细并系统化。紧接着,陶学子们就支教上课的形式,如何推广“伯藜支教”这一品牌,如何选拔陶学子,如何把经验传承下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供稿:周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