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间,陶欣伯先生不顾耄耋之年,不辞辛苦,亲自走访了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项目伙伴学校,并邀请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淮阴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八所项目伙伴学校领导到南京见面,就基金会的工作与各校领导和老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与一般的慈善基金会以经济资助为主不同,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不仅为陶学子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同时也关注陶学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开创性的建立起了导师制度”。而导师制度”的建立,是与陶欣伯先生的多年切身感受紧密相连的。陶欣伯先生早年离家出国,他崇敬的青年时期导师杨卫玉先生临别时赠送给他三句话——做事要投入、处事待人要透明、出错责己不怨人。而陶欣伯先生在七十五年之间,也始终牢记杨先生的教诲,并受益终身。七十五年来,我身体力行杨先生的教诲,至今身体健康,还可以做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导师让我终生得益。”陶欣伯先生回忆起导师对他人生所起到的影响,感慨万千。
在谈到基金会的今后发展时,陶欣伯先生充满期待:现在,财务方面已经落实,可以在2015年达到每年新资助1500名陶学子,总体每年资助在校6000名陶学子的目标。不过,我们还是要强调重质不重量,把重点放在陶学子的本身质量上,数量宁可少一点也可以。”
古话说,‘水不到、渠不成’,我同我老伴共同的心意和最高的愿望就是要雪中送炭、资助落后乡村地区贫困有志、考上大学的青年。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我们坚持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我们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好基金会事业,出来的产品就是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展望基金会的远景,陶欣伯先生不由地真情流露,我希望把我的意思亲口告诉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我们(陶欣伯、刘光藜)夫妇俩要留到身后的事业,不仅仅是在陶学子在校期间给予资助,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才,鼓励和帮助他们回乡创业,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陶欣伯先生对慈善事业的满腔热情、对贫困学生的亲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密切关注,让各校领导均心生敬佩,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和配合基金会工作。陶欣伯先生进而指出,基金会和项目伙伴学校要抛弃慈善捐赠”的想法,并风趣地将基金会与学校的关系比喻成合作者”,将基金会工作人员与学校的办事人员比喻成合伙人”。他希望学校办事人员能够同基金会加强联系、双方真诚合作,共同把这项培养人才的事业当作企业来办。
在听闻陶学子成立社团,并命名为 伯藜学社”时,陶欣伯先生十分欣慰。他希望陶学子能够通过社团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团结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学,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并且以集体的力量对社会贡献爱心。
最后,为了感谢项目伙伴学校对我会工作的支持,陶欣伯先生向各伙伴学校捐赠了20万元的项目管理经费,用于学校贴补管理我会项目所产生的费用。
江苏师大陶学子欢迎陶欣伯先生到来
陶欣伯先生与南医大陶学子在一起
陶欣伯先生与江苏大学陶学子在一起
陶欣伯先生观看江苏大学陶学子的创意小礼品
陶欣伯先生同扬州大学校领导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