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伯藜学社再登《江苏师大报》
发布时间 :2014-12-25

大书记情系“小社团”

——伯藜学社校园创业项目备受关注

(江苏师范大学校园报547期 03版)

    “徐书记夸我们新生入学校园纪念品做得很好呢!”、“徐书记都来了我们迎新展销站点三次了,而且每次都鼓励我们好好干,说每笔经历都是财富!”、“徐书记祝我们的社团和纪念品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徐书记一直关注着我们,真好!”…… 最近一段时间,陶学子们都沉浸在一种“晕乎乎”的幸福中,随时可以听见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校党委徐放鸣书记的话语俨然成为陶学子们努力拼搏的座右铭,在他们心中,书记的关怀已化为前进的动力,像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陶学子”是“伯藜学社”成员的统一称呼,他们全都是接受过新加坡著名爱国实业家陶欣伯先生资助的困难学生。那么,一个由学生工作处直接指导、由贫困学子组成的“小社团”,如何能够获得校党委书记的密切关注?大书记又为何情系“小社团”?
    厚望之下,披荆斩棘创业路
    徐书记一直关注着伯藜学社这个“小社团”。早在2013年伯藜学社年度发展工作报告会上,徐书记就充分肯定和赞扬了社团的发展成果,伯藜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申报也得到了徐书记的大力支持。在创业基金项目签约仪式上,徐书记嘱咐项目负责人——伯藜学社主席邵林玉要做好这个创业项目,妥善处理创业遇到的各项难题,促使这一项目能够很好地完成,进而成为江苏师范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徐书记还特地拜托其他校领导,要不遗余力地支持伯藜学社这个创业项目的开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书记的鼓励无疑成了陶学子们前进的最大动力。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经过激烈角逐申请到的校园创业基金项目固然令人欣喜,但陶学子们面临的则是更大的难题——做什么?如何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能请教的人。但是他们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鼓着一股子劲儿,只有奋勇前进。他们利用暑期留在学校加班加点,从产品研发到与厂家联系,一点一点摸索,逐渐适应商业法则,不畏苦累。暑假期间,原伯藜学社社长、现任校园纪念品公司总经理邵林玉同学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一个人扛起重任,默默忍受压力,体现了难以想象的坚韧。“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一鸣惊人!”邵林玉信心满满。
    掷地有声,融会贯通理念新
    在今年9月份的产品展销会上,他们设计的产品刚一面世,便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广泛关注。新生入学纪念相框,以新生头像墙为背景,加入我校代表建筑物“钟楼”元素,留言板写下家庭祝福。一个相框,承载的不仅仅是入学记忆,更是浓浓亲情。与之相比,领导人漫画头像更受师生们的喜爱,他们纷纷表示徐书记的漫画头像最传神。徐书记本人也表示:“漫画画得真不错,陶学子真是有才,伯藜学社这两年一直在进步,你们的努力我都看在眼中,你们很棒,要一直加油。”徐书记仔细询问了产品销售状况,并且主动向其他随行人员介绍伯藜校园文化纪念品。
    伯藜校园文化纪念品公司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广泛关注不是偶然的,这里面倾注了陶学子的无数心血。如今校园纪念品项目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最大肯定。与此同时,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更是令人为之动容。伯藜学社指导教师闫辉说:“伯藜校园文化纪念品公司的发展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并不在乎一开始就赚多少钱,而在于给陶学子提供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第二步,一旦公司盈利,一部分资金将会用于伯藜学社和公司的深入发展,另一部分则用来支持和帮助社团内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第三步,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助之余实现助人,不仅仅帮助陶学子和校内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把助人之举向社会延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助助人’这一理念的种子深深埋入陶学子的心底,将来走上社会,践行‘爱心接力’。”
    润物无声,志存高远定不移
    面对取得的成绩,邵林玉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毕业前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希望我离校后,这个项目能够继续发展,永远存在于师大的舞台上。希望我们的创业项目能够帮助更多同学,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为项目的发展打好基础,让自助助人的精神在江苏师范大学这方沃土生根、发芽。”
    愿伯藜学社用更多新成绩吸引“大书记”的注意力,愿领导的期望成就一个校园“小社团”新的传奇。

(作者:张培  郑亦佳)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先生为学社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