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庆文
发布时间 :2021-05-25

2.jpg

平庆文,女,汉族,共青团员,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法学专业,2017年9月加入盐城师范学院伯藜学社。

学习上,自入学以来,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专业排名名列前茅,曾获得过四次校级二等奖学金,两次校级一等奖学金,2019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曾多次被选为院级“三好学生”、获得过一次校级三好学生,一次院级优秀学生干部,主持一项省级重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0年通过了全国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十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已被录取为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研究生,拟获得新生二等奖学金。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她积极向外探索,也向内探索。她有着不少的志愿者经历,凭借着有限的经济成本,以游学的方式去到了大学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改变了曾经自己某种过于理想主义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曾经对世界上的很多不平之事义愤填膺,但通过实践,她渐渐理解了一些不良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她开始学会思考如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研习法律使得她常常在面对社会纠纷时能够保持一份审慎、理性的态度。读相关的社会书籍使她渐渐认识到,也许不是这个世界错了什么,而是她本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不那么正确或者是太过一厢情愿,从前,她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书籍,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做事情之后,方才晓得世事之艰。

大二那年的暑假,她开启了人生中相对勇敢的一次折腾般的旅行,从镇江丹阳到南京的北辰耕读书院辗转至甘肃兰州,继而又南下至杭州桐庐,终在北京五道口的青年空间为整个暑假画下句号。组织了两场游学,和在无数个大街小巷为着某些看起来“事不关己”的问题争论着,反思着。“在路上”是她在火车上看着无数似曾相识的风景之后对奔波状态的总结,但每一次抵达后探索陌生,未知,与目的地近距离交流的欢愉都不辜负途中的波折,疾病与思想的困顿仿佛都在目的地被一点点的搁置。一个不一样的“她”开拓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用双脚和汗水,脱去青春期滞留的娇气和对这个世界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

大三,她以专业前三的成绩去到南京工业大学交流了一年,在那里也受到了南工大伯藜学社社长周到的关切和照顾。借助区位优势,去了几次伯藜沙龙,对于自己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反思和体会。在南京期间,她通过选拔,去到了北京,参见全英文的模拟法庭赛事。在北京的四天时间里,她一个人去拜访了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并混迹他们的法学课堂听了几节法学课。此后深受触动,认真学习。

超越自她,再攀高峰,重新出发

大四最后一年,她用为数不多的时间通过了国家的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也通过了考研初试,2020年的10月、11月、12月每个月她都经历了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不得不说,对自己也是一场难得的考验。

在疫情、法考、考研之后她获得了某种不轻视自己的勇气,也具备了能够反思自己不足的勇气。在过去大一到大三的日子里,无论是外出做志愿者还是组织公益游学,在自她介绍的时候,她都会非常刻意地淡化自己的院校,甚至不会和别人去介绍。高考大概会是人生最低的谷了,所以那以后包括现在都胜过当初。之所以那么看重院校背景,一方面是受社会不断涌现的学历焦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算是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所谓的好学生,从小习惯了在一个三四线小县城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同学的尊重和老师的认可,成绩是证明自己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这种本质上趋于异化人的方式会影响人思维方式,不自觉会让人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将人分等级,高考之后的体现就是院校级别。自己前十八年一直被认为会是这应试竞争中的佼佼者,高考之后却要面对无法承受的落差。不得不说高三的暑假大概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了抑郁症病人的感受,精神和心理受到了一定影响。她反思过自己的这个状况,当然也是后来得出的结论,如果她面前有一座天平,左边是高考,右边就是人生的一切,财富,认可,朋友,感情,所有一个社会人生存必备的东西。当年的自己尚未看过更为广阔的风景,以为学历可能意味着一切。而这些曾经会让她感到自卑和敏感的事情现在都没那么重要了,她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经历了曾经的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她对世界的认知不一样了。

现在,她会把时间和个人价值的提升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阴沉,冷漠,绝望。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他人的苦难的关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柴静曾在《看见》里说过,“他人经历过的苦难,她也必经历”,是助人也是自助。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给自己贴固化的标签,不要限制自己的可能,要做水,可以随物赋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个陶学子都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开出自己的花,成为世界的一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