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令,有征必出——陶学子积极奔赴疫情一线参加志愿服务回顾
发布时间 :2021-09-16

7月29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了这样一篇文章:《火速集结!3600多名高校师生志愿投身南京抗疫》,直击江苏省9所高校3,600多名高校师生志愿参加南京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现场——

7月22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护理、临床等相关专业近220名师生率先支援南京各区第一轮核酸检测。

7月24日,在宁医学高校闻令而动,南京大学340名、中国药科大学126名、南京中医药大学842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100名等高校共计1,408名师生迅速集结,走向一线。

7月24日下午,扬州大学和江苏大学接到支援南京的请求后瞬间响应,两所高校仅在2个小时内就各自动员600多名师生,其中江苏大学的611名师生连夜奔赴南京,扬州大学625名师生也于第二天上午抵达南京。

……

9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回顾报道《南京医科大学公卫学子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一文中特别提到一件“小事”: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6名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火速支援江宁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连续工作19天。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的不断变化,学生们先后承担实时数据统计、电话随访、密接和次密接跟踪协查等工作。2020级硕士生吴祝超先是作为首批志愿者支援建邺区核酸检测,返回稍作休整后再次前往江宁区参加密接及次密接人群流调工作,累计184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是他为青春写下的最好注脚。”

文中提到的2020级硕士生吴祝超,是该校伯藜学社2015级陶学子,也是2018年度的伯藜之星“励志之星”。

疫情如令,有征必出,通过相关学校伯藜学社的报道,我们看到更多陶学子的身影在与疫情赛跑——

QQ图片20210916171057.png

江苏大学药学1802班何玉香

“抗疫通知下来时,心情很激动,我们连夜带着希望奔赴南京。当我穿上防护服成为曾经向往的白衣战士的时候,才知道炎炎夏日,艰难的喘息和晶莹的汗水才是最美丽的坚守。”

江苏大学药物制剂1901班刘红梅

“火速集结之前,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也立刻报了名,让我更加坚定要投入这场战斗。现在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第二轮、第三轮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核酸检测的分配任务,经历专业培训和考核,我们具备知识和能力帮助南京并且保护自己。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抗疫加油!”

江苏大学药学2004班翁雪迪

“来到南京支援的这些天,工作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人,也有受过委屈,更多的还是感动。我始终认为,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之后才有意义,此次支援南京将成为我这18年来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次经历。”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184班金歆言

“作为一名在南京实习的护理学生,当疫情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离我这么近的时候,我却反而不害怕了,一心只有身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我积极响应学校和医院的号召,先后参与3次支援。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抗疫医护的不容易,防护服密不透风,测了一会核酸便汗如雨下,但是心里的成就感足以让我忽略这些。经历了这一次疫情,我更加坚定我的护理职业生涯,愿我的付出能保护更多人的健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19针推阿提开姆·艾散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年以上的青年学生,为积极响应党团组织和学校号召,我自愿地加入到南京市栖霞区第三轮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中。同时作为伯藜学社志愿服务部的一位成员,我也很高兴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7月29号早晨七点整坐车从学校出发前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达之后立马去做一些准备工作,防护服、防护面罩、胶鞋、双层手套……穿上‘白色战袍’后开始了我们的采集工作。真正走到抗疫一线负责核酸采集工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容易。还记得之前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的样子觉得他们看起来很酷,没想到‘酷’的背后是满头大汗全身闷热且疲惫。”

南京中医药大学19药管庄芷若

“7月28日,一例新冠阳性病人打破了扬州的平静。作为青年党员,面对家乡危难,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为期25天,涉及协助核酸检测排查工作、防疫卡口值班、派发居民出入证、统计核实疫苗核酸及流调情况等工作。作为志愿者的一员,我是平凡渺小的。穿上防护服,我能清晰的感觉到汗水流过胸口,摘下手套汗水直流,脱下防护服,头发都是我不曾允许自己呈现的邋遢模样。而和医护人员比起来,我们这些真的微不足道。”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186班裘梦凡

“七月份的南京,我们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十分炎热,坐在座位上都能感受到背后的汗在流。最后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采集了几千份样本。第二次前往建邺区星城小学采集核酸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很长,我们一天穿着厚重防护服采了七个小时,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学校。抗疫过程中看到很多感人的瞬间,有许多护士只能睡在地上,盖着很薄的塑料袋,我不禁为之动容。”

徐州医科大学18临床彭雨荷

疫情发生后,彭雨荷第一时间加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防疫工作队伍中。“我每天的工作是在医院预检分诊,协助患者登记行程信息,为进入医院的患者测量体温,并协助维持秩序,配合好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炎热的夏季,她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一干就是一整天,汗水沾湿了她的衣服,却始终没有动摇她志愿服务的决心。

徐州医科大学20临床胡古月

7月21日晚,胡古月和家人前往鼓楼区小市街道核酸检测点接受检测。当她看到排队检测的市民们因为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数量不足而有些躁动不安时,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医学生,她立即找到了检测点的负责老师,申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核酸检测志愿者,并在21日20:00-24:30录入了600名市民的核酸检测信息。在随后的几天里,随着鼓楼区一轮核酸、二轮核酸的展开,胡古月同学都积极守卫在核酸检测第一线。“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我体会到了医护人员为了守卫这座城市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身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责任感。”

南京晓庄学院19汉语言文学师范何静

7月21日凌晨2:30,睡梦中我被喊起来去做核酸检测。

几小时前禄口机场出了9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站在我家阳台远眺,可以看见起飞的飞机;夜幕也被昏黄的机场灯光吞噬。这里是秦村社区,这里离禄口机场太近了。

7月22日晚,我接到电话得知要开始第二轮核酸检测,问我能不能来做志愿者。海棠苑约四千号居民,紫荆苑也有三千多人。我需要在第二天上午7点前到达海棠苑的中心广场,为做核酸检测的居民录入信息。

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问我,这非常辛苦,能坚持下来吗?后来,我明白是我低估了“辛苦”二字的含义。

7月23日,早上七点就已经看不到队伍末尾。我们被乌泱泱的人群包围。一次性防护手套戴上仍可以点击手机屏幕,但随着阳光越来越烈,手部开始出汗,略大的乳胶手套黏在手上迅速粘成一道道细密的褶皱,手套无法固定在手腕上,指尖处总是下滑,原本很简单的点手机对我来说难度陡然增加。我需要用大拇指攥紧食指手套根部,才能露出食指点击屏幕。

社区在大棚里接了电线,架上数台风扇。但防护服是不透风的,我能感受到风吹着面屏颤动,却感受不到风触及我的皮肤。时间流淌,太阳缓缓上。,呼吸间的空气是温热的,排队的居民纷纷缩在伞底。我像是密封在塑料泡沫保温盒里的包子,无论怎么挣扎动作,周围都是我冒出的热气。我能感受到头发丝黏着脖子,薄T恤贴在胸口,口罩混着汗扒在脸上。四面八方不断有居民涌来做核酸检测,每次抬头,队伍都还是那么长。

到下午1点,终于,下一批医护人员换岗。这六个小时,人手不足,我们没吃过东西没去过洗手间,还有一个志愿者当场晕倒送往医院。

11.jpg

尾声

还有不少服务在本轮疫情一线的陶学子志愿者们,我们没有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谨以志愿者何静的感言作为所有志愿者的注脚:

“志愿者的岗位需要爱心和耐心,这次经历让我对志愿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实这些工作内容大多数人都能做,像录入信息,像搬运物资。但志愿的意思是志向和愿望,是一个人主动做出的选择,是甘愿在暂时不需要自己的时候等待,是非常辛苦还在坚持、下次还愿意来,是一件平凡而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