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子发展计划”首批实施案例结项
发布时间 :2021-11-01

日前,“遇见伯藜”暨“陶学子发展计划”针对大一年级陶学子开展试点的首批实施案例圆满结项,江苏科技大学和南通大学分别对学校组织实施该项目的过程和2020级陶学子参与项目后取得的收获和改变进行了回顾和评估。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涯的重要开端,陶学子经历着环境变化、角色改变等巨大冲击,这个阶段主要以“发展认知教育”为重点,帮助陶学子在认识大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发展意识,奠定认知基础。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江苏科技大学和南通大学率先针对2020级陶学子试点“遇见伯藜”陶学子发展计划,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理论基础,分别设计出一套内容专业、形式丰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落地实施。项目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量化指标还是主观评价来看,相关陶学子们不仅获得了珍贵的体验,而且团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2021年夏,为进一步推进“发展型助学模式”的项目实践,我会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编印了《“陶学子发展计划”项目集》供各项目合作院校参考,鼓励各校为陶学子搭建持续成长的平台。《“陶学子发展计划”项目集》着眼于从五个维度赋能陶学子,根据大学生“年轻成人”的群体特征和存在着群体依赖的心理需求等现实情况,提出了不同年级不同侧重点的项目菜单,供各项目合作院校分阶段、按需求选取。各项目合作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陶学子发展计划”项目集》内容作为本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计划的补充和借鉴。

“发展型助学模式”是我会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出发、秉承我会宗旨与使命、以“可行能力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资助育人的精准发力方向的产物。我会提出的“发展型助学模式”是从“经济、心智、学业、实践、创新创业”等五个维度对陶学子进行赋能,以“社团化育人”和“项目化育人”为两个抓手,着力提高陶学子的认知力、学习力、沟通力和创新力,助力陶学子发展,早日实现“成人、成才、成业”的使命。

我会所理解和支持的“赋能”,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减贫路径;侧重于从内部挖掘潜能或从外界获得力量的过程,旨在实现弱势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赋能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消除贫困者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极反应,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解决自身面临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实施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支撑性措施。归根到底,赋能就是能力建设。

根据试点两校陶学子在年度小结中对“遇见伯藜”项目的积极反馈以及自身成长的感受,我会确定从2021-2022学年开始向全体项目合作院校开放申报“陶学子发展计划”,每校可以一学年为项目周期自愿申请。

【案例1】江苏科技大学陶学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计划

江苏科技大学“陶学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计划”由该校学生处主办,邀请来自本校、苏州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分别引导小组活动或组织体验活动;从2020年12月持续至2021年6月,七期培训、15个单项活动,累计参与活动的陶学子达245人次。结项评估显示,经过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训练之后,陶学子的生活满意度、正念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项对江苏科技大学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正常的大学生,但其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家庭经济正常的大学生。另外,在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基本已经固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升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及生活,是学校及教育管理者需要去思考的议题。因此,该项目针对陶学子群体的整体心理和行为特点,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训练,并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

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及积极心理干预的实施策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更多不可控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体验的现状,从认识和运用积极特质、感知和欣赏积极体验、训练和养成积极思维、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这四个层面出发,制定讲座、体验式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计划,以促进陶学子积极情绪、积极认知和积极行为的提升及发展,帮助他们发掘、强化和维持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积极力量,改善消极情绪和心理困扰,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及解决自身心理困扰的能力,促进自我和人际的和谐发展。

江科大1.png

第一期培训

江科大2.png

第六期培训

学生工作处蒋老师表示,经过培训,2020级陶学子从起初的陌生到现在的如家人一般亲密无间,从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团结协作、从害羞腼腆到现在的开朗大方,每个人都在向着自己所期待的样子靠近。最为直观的就是在今年的骨干竞选时,每个岗位都有多名陶学子竞选,且每位陶学子的竞选演说十分精彩。

伯藜学社社长胡超说,这样的培训让陶学子更加完善和强大了自己的内心,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陶学子夸赞伯藜学社真的很温暖;心理培训给予的是氛围感、代入感,让大家在挑战中获得突破,在付出中得到回报。

江科大3.png

第六期培训

在分享培训感受时,2020级陶学子安梦含写道:“蒋处长带领大家进行的历奇式心理培训活动和各种游戏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寒假期间参加的三件好事打卡活动,让我对生活充满期待和感恩;于玲玲老师所讲的正念练习,使我对心理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成长型思维模式使我积极地面对困难,不断提高自己……还有和学社的朋友们共同经历的难忘的时光,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郭锦琪总结说:“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我们了解到了如何感知和欣赏积极体验,如何认识和运用积极特质,也明白了怎样训练和养成积极思维,学到了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打卡的方式来不断提高我们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美的能力。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陶学子们聚集在一起,也使我们彼此之间更加了解,更加团结。作为陶学子,也作为大学生,积极的心态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一次次的培训,不仅让我们知道了积极心理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案例2】南通大学“SFBT视角下陶学子心智发展计划”

“SFBT视角下陶学子心智发展计划”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思路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家庭经济困难的陶学子群体相较“经济资助”更需要“精神资助”的现状,通过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等形式制定心理发展计划,积极引导陶学子建立大学愿景,发掘自身优势与过往成功经验,减少挫败感和增加自我效能感,提升心智化水平和自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发展性资助。

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组织活动11次,覆盖45名2020级陶学子。活动包括2场专题讲座、9场团体辅导,以提升学习力、认知力、沟通力为主要团辅方向。

通大1.png

大学生进入大学就读,由于环境的变更与角色的变化,许多新生入学不久就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惑。学习方面,课程的庞杂、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进度的跳跃等,是他们难以适应,产生一系列学习性问题;自我认知方面,常出现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重的自卑心理、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过强的从众心理、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过强的依附性等问题;人际沟通方面,常出现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理、社交报复心理、社交恐惧心理以及人际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即使得到解决,将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负责学业类团辅的郑红月老师主要带领大家探索了各自的专业,增进了对专业的理解,引发了对时间管理的思考,期待对增强大家的学习动力有所帮助。

在沟通力方面,王佳丽老师所说的“相同使我们连接,相异使我们成长”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自我探索环节,同学们认识到,“认识自己的独特只是基础,接受自己的独特才是真正的勇敢。”

通大2.png

在项目结束之后,根据团体成员末期对团体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以及相应的反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团体成员对团体过程总体持积极评价,团体成员可以充分享受活动过程,感到较为轻松,能够自如地表现自己,团体成员之间能达到较高的信任水平;第二,团体成员对团体结果总体持满意态度,充分肯定团体的实施意义,认为团体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同时也希望继续参与此类活动。

在小结项目收获时,2020级陶学子沈欣悦表示,“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参与了伯藜学社为我们专门打造的系列团辅,我参与了学业类团辅,这无疑为身处浮躁学习环境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的机会。在学业类团辅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更加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沉浸式游戏体验,我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的学习记忆方法;通过几次学业类团辅,我认识到准确接受信息的重要性。以后我会将在学业类团辅的所学运用到学业和伯藜工作中。”

陶学子葛志成反馈说:“第一次参加团辅,内心些许期待,些许紧张,在我的认知里,这类活动不都是以宣讲为主嘛?结果老师与我们的高频互动以及游戏,让我们在一次次互动中慢慢建立关系,慢慢的彼此信任且慢慢的互相倾吐。经历3次心理团辅活动后,我明显的觉得自己的心理在发生改变,变得越发开朗,越发积极向上,不再像以往那样,遇事的时候,大多数想的是退缩,而是放手一搏的尝试。这是我的收获,可能这也是我对团辅活动印象深刻的原因吧。”

陆建宁则表示:“大家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批评、共同进步,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是伯藜学社的一员的感觉真好。我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感到骄傲。”

附件:《陶学子发展计划项目集》

复制本链接后可用【石墨文档】App或小程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