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我会“伯藜支教”项目共立项支持了15所项目合作院校伯藜学社提出的项目申请,后因不期而至的南京新冠疫情散发情况,最终11支团队成行(其中两支队伍被迫中途终止教学活动),他们分赴内蒙古、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广西等6个省、自治区开展支教活动。尽管受到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影响,陶学子“教员”们在各校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仍然排除万难,展现了陶学子们出色的使命担当和公共服务意识。
“伯藜支教”项目是由我会资助和培训、项目合作学校指导和管理、陶学子申报和实施的一个公益服务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支教这种活动形式提升陶学子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希望借助支教的契机让山里的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给他们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自2014年伯藜支教项目开放申报至今,这个项目在学校大力支持和陶学子非常热忱参与的情况下不断成长、迭代。2021年,为了进一步聚焦伯藜支教项目的成效,我会学习借鉴“乡村夏令营”的模式,聚焦支教过程中的不同关键场景,全面提升相关能力素养。行前,我会为支教团员们量身打造了“伯藜支教”线上课程,内容涵盖使命明确、团队管理、课程教学、学生陪伴、乡村夏令营模式实践、安全教育、支教宣传等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伯藜支教”实践地图。
“乡村夏令营”模式的支教寓教于乐,带给当地的孩子们素质课堂的全新体验,同时也挑战着伯藜支教项目的课堂策划和教学能力。通过前期选拔、培训、讨论和中期实施,各支教队均较好的驾驭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堂。淮阴工学院伯藜支教团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了解到蒋集九年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接触外界的机会有限,因此围绕爱党爱国、心理建设、思维拓展和学业辅导等,开设了多维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课程,穿插开展与党同梦主题日、国防安全教育主题日、“悼念袁爷爷,以敬畏之心珍惜粮食”主题日、爱眼护眼主题日、防溺水主题日等多种类型的主题活动。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伊和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学校特色船舶模型,开设人文地理、科普、音乐、手工、素描等别具特色的课程,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推动体验式学习。此外,支教团开展了学习党史的班会活动、祭扫纪念碑的主题活动和符合学校特色民族文化的下棋比赛等。南京农业大学伯藜支教团通过红色主题电影放映、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了学生们的爱国爱党意识;当他们发现不少孩子存在拍摄证件照的困难后,主动安排了集体拍摄证件照的环节为大家提供便利,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短期支教效果长期化”是伯藜支教的努力方向。在今年的支教学校中,宿迁市泗洪县上塘小学、滁州市南谯区章广中心小学、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咸阳市长武县西关小学均为固定支教点。在项目团队中,淮阴工学院、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大学、泰州学院等校伯藜支教团均参与过4次以上支教,其中南通大学累计7次参与伯藜支教,形成了经验的积累与项目的传承。在支教延续性方面,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延续往年在支教地建立贫困生库的作法,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携手,资助当地贫困生11名;南京农业大学伯藜支教团延续了自2019年以来的“伯藜图书角”捐赠活动,新增捐赠了近百册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特地安排了支教回访,走访那些2014年首次支教时接触的孩子们,以及南通大学扎根当地基层、回乡创业的陶校友。这些安排不仅唤起了当年支教的美好记忆,而且极大地坚定了队员们支教服务信心。
伯藜支教项目也得到了支教地政府、校方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支教地校方均提供了场地、生活、教学等多方面的资源,对于伯藜支教团队的项目活动也都表达了肯定与感谢。许多家长原本不知道暑假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支教队员的到来帮助他们解决了大问题;家长们发现,孩子在参与夏令营过程中,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天都兴高采烈的上学,回家主动分享在学校的见闻,令家长感到满意。对于当地孩子来说,暑假里能有这么多大哥哥、大姐姐陪伴是一件很快乐幸福的事情,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绝大多数孩子都与支教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孩子在过程中变得更加开朗;有的孩子变得更有求知欲。
伯藜支教项目立足于提升陶学子的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是我会“项目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我会对项目成效作了终期评估,项目测评采用了多种量表,通过支教队员自评发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提升最多的前五项能力(5分为最高分)分别为:责任感(4.52)、包容力(4.47)、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4.40)、关注细节能力(4.39)、人际沟通能力(4.38)。量表显示,参与伯藜支教的陶学子,各方面能力提升水平明显高于入社半年左右的陶学子,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参与伯藜支教项目对于陶学子能力提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