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监事前往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实地走访调研
发布时间 :2023-05-08

4月26日至27日,我会第四届理事会监事、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宣浩煜与我会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几所设立“伯藜助学金”的高校进行走访和调研,实地考察了解我会以“社团化育人”和“项目化育人”项目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情况。

QQ图片20230508125441.png

QQ图片20230508130408.jpg

两天的调研过程中,宣主任和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了几所高校学生工作处领导、学院分管资助的辅导员代表和受助学生代表座谈会,见证了2022级新生的入社、宣誓仪式,对该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座谈中,几所高校的学生工作处领导对基金会多年来依托“伯藜学社”开展项目活动,围绕从“经济、心智、学业、实践和创新创业”五个维度给陶学子赋能,既对陶学子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激励,又对他们在能力素质上得以提升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也丰富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辅导员老师则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行为特征和本学院受助陶学子成长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基金会项目工作、对如何更好发挥陶学子的典型示范作用等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参加座谈的陶学子从多方面反映自己在伯藜支教活动、骨干领导力培训等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长和进步,第二课堂使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各种综合能力素质。现场基金会老师解答了陶学子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受助学生感到获得“伯藜助学金”不仅得到经济资助,而且还能获得能力素养上的大幅提升;成为陶学子不仅没有在学校形成贫困生标签的概念,反而变成是学校优秀学生的代名词。

通过此次调研,宣主任了解到目前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金会、爱心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不少,但部分只是从经济层面进行资助,而利用学生社团通过项目制方式以提高受助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与项目合作院校建立起真正合作伙伴关系、深度介入高校育人工作的组织不多。她认为,作为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的设计要从过去简单的通过给受助者款物的形式向助人自助系统化工程设计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扶贫到扶志(智)的转变。

信息来源: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