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藜支教让我对‘社会实践’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教育和教师有了更多的向往。如果可以,我会到更多的乡村小学看一看,去看看小时候的‘自己’。”
——盐城师范学院伯藜支教团队成员
“支教活动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徐庄小学李武召校长
2024年暑假,由基金会支持的伯藜支教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意义深远的乡村支教活动。此次活动共涉及 17 所项目合作院校,吸引了 180 名陶学子的积极参与,他们的脚步遍布全国 9 个省(区),为 1,580 名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带去了素质教育、兴趣启蒙和爱心陪伴。
17校伯藜支教团的足迹走到了祖国宁夏、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广西、贵州、安徽、江苏等省(区),支教团的成员们不仅传递了有趣的课外知识,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乡村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的了解。队员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了对当地教育资源的调研,以及对乡村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为今后的乡村支教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前不久,基金会面向 17 支伯藜支教团的所有支教队员发放了《2024年伯藜支教队员调查问卷》,问卷共回收 178 份,回收率 98.9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支教过程中积极面对挑战,并能够有效解决团队内部的摩擦与矛盾。此外,参与者普遍认为支教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自我认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他们给个人收获均值打出了 9.37 的高分,其中有108位成员给出了满分 10 分。
对于“陶学子”来说,支教的过程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奉献、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江苏大学的一位支教队员在项目小结中写道:“在宁夏这样的多元民族地区,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这种经历能增强我个人的全球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培养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其次,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仅限于物质资源,还涉及机会平等、教育内容的适切性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激发了我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行动。然后,支教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还是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都会面临各种挑战,从而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我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在远离舒适区的环境中,我们被迫面对自我,反思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和职业规划。这种深度的自我探索有助于个人的成熟和自我实现。”
各伯藜支教团队均在前期培训和模拟试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课程表”,至少有 8 个支教团的课程中包含非遗手工类课程,比如:拓印、扎染、漆扇、脸谱、竹编、剪纸等。此外,东南大学伯藜支教团设计的《“职”引未来》生涯规划课从认识职业的角度出发,让小朋友们通过有趣的互动活动和较为正式的模拟面试场景初步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支教团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设计分为中医药篇、美育篇、知行篇、德育篇、体教篇五个部分,向学生们普及了身边的中草药,展示了艾灸刮痧火罐等中医传统技能,帮助学生们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而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的亮点则突出体现在支教队员之间的友爱、担当和凝聚力方面。虽然他们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但是支教队员均展现出坚韧、勇气和团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怀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支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团队合作。
在2024年伯藜支教项目收尾过程中,支教地学生、学生家长、当地老师等相关方陆续给予了项目积极的反馈。其中,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回龙完全小学给扬州大学发去了感谢信,感谢该校伯藜支教团13名成员“以娴熟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给回龙完全小学的少年儿童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帮助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科学文化知识与红色文化,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南京林业大学伯藜支教团反馈说,“因为2023年陶学子的到来就给当地带来不错的反响,所以本次支教开始时校长对我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提出会全力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支教结束时当地校长对我们的付出表示感谢,离别时校长表示连续两年的支教给当地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增强了当地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支教团队的到来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伯藜支教团的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媒体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共获得校级以上媒体报道 35 篇,其中包括 6 篇国家级媒体报道,14 篇省级媒体报道,2 篇市区县级媒体报道,2 篇校级媒体报道,12 篇其他社会媒体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提升了伯藜支教的知名度,也为支教团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其中,南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城市日历”节目专题报道了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对象十年后终成支教老师校友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伯藜支教项目历经时光积淀所打磨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