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报道伯藜支教团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9-16 发稿人 :陈妍,杨苑珊 来源:江苏教育报

欢聚侗乡 时短情长

——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学子暑期支教时与广西侗族孩子结下深厚情谊

不久前,南通大学学生社团伯藜学社组织19名师生组成伯藜支教团,奔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师生们辗转千里,先乘高铁再坐大巴,车厢窗外的风景一再变换,从熟悉的平原转为陌生的崇山峻岭。这也是这些师生与知了小学的第4次相遇。像这样的暑期支教活动,南通大学伯藜学社从2014年开始,已经坚持组织了7年。

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侗族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轻松些。”7年前,来自南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伯藜学社学子杨晓雷第一次在知了小学创办了暑期兴趣班,从此开启了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学子的支教之旅。

7年来,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广西、河南、甘肃、贵州等地区,为当地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了山外的风景。

知了小学创建于1961年,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200人,设 6个教学班和1个学前班。该校还曾经是一所“网红”学校。2018年秋季学期,知了小学用猪肉奖励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孩子们手提猪肉、喜捧奖状合影的图片一时刷爆了朋友圈。由于该校建在山顶上,陡峭的山岭成为学校与外界沟通最大的阻隔。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知了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教育优先。读书是走出大山最好的捷径,感谢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知了小学校长张世杰说。

看到知了小学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伯藜支教团成员倍感欣慰。支教多年来,一届届伯藜支教团学子不仅给当地学校捐赠了许多书籍、文具和教学设备,帮助当地学校改善了教学环境,还紧跟时代步伐,为当地师生带去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知了小学的发展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伯藜支教团带队老师刘逸巍由衷地感慨道。

“耳濡目染着支教团学长们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我也希望可以像他们一样,为当地教育增添更多的动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伯藜支教团团长、南通大学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宋梦冉一谈起支教活动,浑身就充满了干劲。

播撒希望的种子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曾经是国家一级深度贫困县,在2020年11月实现了脱贫摘帽。随着该县经济的发展,知了小学的教育设施焕然一新,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虽然文化课教学有了起色,但体艺师资的短缺却成为制约知了小学发展的“短板”。为此,伯藜支教团在暑期兴趣班里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艺课程。他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将报名参加兴趣班的130名学生划分为大、中、小、学前四类班开展教学。结合以往的支教经验,支教团以“发展兴趣爱好,提高学习动力”为目标,开设了科学实验、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武术等多门课程。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指撮一点,拳打一片。出拳如射箭。”这是支教团成员刘达给孩子们上武术课时经常说的话。炎炎烈日下,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呐喊声回荡在校园上空,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老师,您看我练得怎么样?”“老师,您再给我传授点妙招吧。”下课后,孩子们总是围在刘达身边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有一次,杨天衣小朋友从家里抱着个大西瓜,从山脚一直带到山顶的学校,说要感谢我们支教的老师。”孩子们的热情让刘达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支教的意义和价值。

除体育课外,支教团还格外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和科学素养。美术课上,绕线画、砖石画、捏橡皮泥等手工制作课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惊喜,亲手制作的成品让他们体会到“小工匠”满满的成就感;科学实验课上,支教团用有趣的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透过实验现象思考背后的原理……

多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的课程真是太有趣了!”杨家敏是知了村芦笙的第四代传人,从小就立志报考民乐类学校,正苦于学习成绩不能达标,在听了这些课程后,她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她说,今后一定会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唱响爱的旋律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骄阳似火,虽是暑假,知了小学暑期兴趣班的教室里却飘荡着优美的旋律。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出了孩子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党爱国情怀,伯藜支教团以“与党同心,藜聚侗乡”为主题,开展了学唱红色歌曲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5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4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绘画课上,支教团老师边画图案边向孩子们讲解五星红旗里各元素的意义。

观看《大国重器》纪录片时,支教团老师不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给孩子们讲解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以此让孩子们领略现代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发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观影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在便利贴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并挂在“梦想树”上。

为了帮孩子们克服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支教团成员还通过歌曲《梦想起航》引导孩子们构筑自己的梦想,激励他们确立目标、直面困难、勤学苦练。

分别之际,知了小学的师生和家长设下侗族人最隆重的“百家宴”为支教团送行。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下对支教团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其中一封感谢信这样写道:“校园的花因你们而盛开,校园的我们因你们的到来而欢笑。”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但这次支教之行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宋梦冉说,“为了山那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们一定会带着侗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把支教之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